同为我市农产品名片的明水香稻曾经也面临着湿地退化、土壤干旱、产量减少等问题,针对此类情况,农业局提出保护湿地、恢复香稻的一系列措施,改变了5年前香稻香味浓但是口感不佳的状况。去年的明水香稻品尝会,更是使原本16元/公斤至20元/公斤的香稻卖到了200多元/公斤,大大提升了明水香米的知名度、社会影响力和产品竞争力。
济阳县仁风镇江家村的江继和,是种植西瓜的“老把式”了,近几年因为建大棚的成本增加,他一直没有扩大种植规模。但是今年夏天,老江着实发了笔西瓜财。他依靠市农科院的新技术,改换品种,采用“五膜覆盖大拱棚”栽培技术,3.3亩大拱棚一茬收入超过20万元。市农科院创新的新技术让小小西瓜变成了“金疙瘩”,良种配良法,使我市农业科技的龙头带动作用尽显。“现在我是既后悔又高兴,后悔的是没有完全接受市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今年少收入50至60万元;高兴的是我掌握了西瓜种植新技术,上万人到我大棚里去参观,我也算为仁风瓜农尽快扩大种植面积、增收致富带了个好头!”江继和说。记者了解到,以往所建的西瓜大棚墙壁用砖成本很高,建一座1亩面积的棚要13至15万元,瓜农起码要两年才能收回成本。而如今5层膜覆盖而成的拱棚,一亩才需不到2万元,大大降低了瓜农的种植成本。
除了能降低成本,市农科院院长冯曰广介绍,新技术培育的小型瓜还具有“上市早、瓜形正、糖分高、口味好”等特点。“以往品种的亩产一般是3000至3500公斤,而五膜覆盖大拱棚生产的小型西瓜销售价格在18元/公斤左右,每亩产值可达11万元以上。”冯曰广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就是金钱。”不少瓜农深有感触。
我市南部山区平均海拔400米,气温比平原低,昼夜温差大,降水量适中,形成独特的山地小气候。市农科院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特点,以“南控”政策为指导,在历城区仲宫镇的4个自然村建立了100亩的“山区旱地蔬菜试验示范基地”,辐射带动面积2000亩。据了解,各类品种的高山旱地蔬菜亩效益有望突破1万元,同样条件的山地种植高山旱地蔬菜要比粮食的收入翻10倍以上。
在不久前市农科院举办的“2012年济南市茄子新品种暨山区越夏蔬菜现场观摩会”上,新品种“济农长茄7号”精彩亮相。据了解,这个品种非常适于露地栽培,“我们应用的新技术是工厂化茄子嫁接育苗和茄子间套作高产高效生产技术,可以有效抑制土传病害和连作障碍,能单位增产20%以上。”冯曰广介绍,通过3月初到10月底期间,甘蓝、莴苣、茄子、抗热大白菜等品种的套种,成功实现了茬口交替零距离和二季多茬立体种植,充分利用有限土地资源。使用茄子新品种和配套栽培新模式比普通栽培模式每亩可增加农民收入9000元。
章丘大葱是我市地标性农产品品牌,1999年7月,“章丘大葱”商标注册成功,成为中国蔬菜类第一件原产地证明商标。但是在近来发展过程中,章丘大葱逐渐出现了“化葱”、“根系生长不良”等技术难题,制约了品牌质量的提升和延续。为了保护本土名品牌价值,市农科院致力于品种的提纯复壮、干插种植的良种良法研究。
近来,由市农科院试验示范的精品章丘大葱高产栽培技术在章丘市龙山镇获得成功。省农科院实地测产数据显示,基地亩产精品大葱5292.9公斤,平均单株重500克以上,葱白长度80至90厘米,与常规技术种植的地块相比,每亩增产2658.6公斤,增产幅度达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