镰刀刚在秋后歇进仓廪,岭南的农人又往田垄上撒下一把春收的金粒。4月8日,在北流市塘岸镇塘岸村的一处平旷田垌,2台收割机正穿梭于麦田间。金浪翻滚的麦田与绿意泛起的稻田,织成青黄交接的粮食生产丰收画卷。
种粮大户姚春林站在田埂上,看着最后一垄冬小麦收完,脸上漾起欣慰的笑容。随着这60余亩冬小麦颗粒归仓,北流市去冬今春的冬闲田综合利用工作画上圆满句号,冬小麦种植(2025年春收)预计为当地新增粮食产量1800吨,奠定了北流冬种小麦面积排在玉林第一、全区领先的地位。
面对耕地资源紧张的难题,北流市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引导农户将农田以托管、租赁等形式集中到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再由**搭桥对接种植大户。有村民给小编分析:“我家4亩水田撂着长草,现在流转出去,每年稳收租金以外,还能安心外出务工。”
土地流转实现了集约化,为农机社会服务提供了可能。为当地提供农机服务的,是农机手兼种粮大户苏标。“农二代”的他不愿意像上一辈人那样一锄一镰地种田,而是成立农业服务公司,购进大型农机,建起粮食烘干厂。
“我们组建了包含耕、种、管、收全环节的农机服务队,满足当地及周边种粮大户的农机社会化服务需要,每年还拉着收割机到北方去‘支援’水稻小麦收获割。”站在地头,苏标得意地说苏标告诉小编。
北流市农业农村局有关人员介绍,像姚春林这样的种粮大户,近两年来数量从20多户增至80多户,他们通过村集体承包了农户分散的土地,进行规模化耕种。土地集约经营,为推进冬闲田综合利用发挥重要作用,该市冬小麦(2025年春收)种植面积从1200亩(2024年春收)增至7200亩,占玉林市冬小麦种植超七成,让“冬闲田”变身“增收仓”,续写北流粮食安全的新篇章。